固态电池加速“导入”硅负极
发布时间:2025-07-21 11:27:00
关键词:负极材料

  固态电池要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,除了在正极采用高镍、富锂锰等材料外,负极也要采用相适应的高比容量材料。硅基负极正成为众多企业布局固态电池的标配材料。

  比如,广汽集团发布的全固态电池,采用第三代海绵硅负极和高面容量固态正极技术。广汽预计,其全固态电池技术将于2026年实现量产搭载,率先应用于旗下的昊铂车型。上汽智己某车型搭载的准900V超快充固态电池,其正极采用纳米尺度固态电解质包覆超高镍材料,负极选用复合硅碳材料。

  国轩高科发布的全固态金石电池,通过微纳化固体电解质、超薄膜包覆单晶正极和三维介孔硅负极,实现350Wh/kg的能量密度。南都电源研制的30Ah全固态电池,基于超高镍三元正极和限域生长的硅碳负极体系,能量密度达350Wh/kg。

  硅基负极作为助力电池实现能量密度突破的关键材料,被行业企业认为是未来电池技术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。据业内机构预计,到2035年全球硅基负极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660亿美元。固态电池产业的迅速发展,将让硅基负极得到广阔的“用武之地”。

01

固态电池主流负极方案

  “碳基负极在消费电子领域已实现规模化应用,动力电池领域则处于放量前期,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,为其替代传统石墨电极奠定基础。”国内某材料厂商指出,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,硅基负极市场占有率将会不断提升,并且有望成为未来固态电池主流的负极应用方案。

  截至目前,传统石墨负极在实际应用中的比容量已经接近其理论值372mAh/g。而硅基负极是目前已知比容量最高的锂电负极材料,其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/g,超过石墨负极的十倍。

  从技术路线来看,硅基负极目前主要包括硅碳和硅氧两种。业内普遍认为,首效高的硅碳负极是电池厂中长期的选择方向,其技术迭代主要聚焦于防止SEI膜形成,降低膨胀。其中气相沉积法(CVD法)硅碳负极,通过多孔碳骨架来储硅,膨胀率低,循环优异,并且碳骨架本身密度小质量轻,使得材料能量密度更高,性能潜力大,预计将成为下一代硅碳主流路线。

  “很长时间以来,硅碳负极的技术瓶颈,在于如何降低体积膨胀、提升循环寿命。近年来,原先硅碳负极材料面临的膨胀和首效问题逐渐得到解决,硅碳负极有望成为行业新品重要的竞争方向。”业内人士指出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固态电池的特性,非常适合硅碳负极的应用。据业内人士分析,比如硫化物固态电解质,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,可以有效促进硅负极极片中离子扩散,同时硫化物电解质具有优良的机械延展性,可以缓冲硅负极的体积膨胀。

02

瞄准固态领域应用

  面对固态电池对硅基材料的巨大需求,目前众多负极材料厂商都在大力布局。据翔丰华透露,该公司储备有硅碳负极、硅氧负极材料生产技术,可适用于固态、半固态电池,产品已移交电池厂商进行客户测试,计划2025年小批量试产。

  “公司下属子公司贝特瑞,在固态电池用硅负极材料的研发上,取得了重要进展,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更高、循环性能更优异,可为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,提供有力支持。”中国宝安表示,目前贝特瑞的固态电池用硅基负极材料,已得到国际客户关注,并正在进行测试。

  据滨海能源介绍,该公司现正推进适用于各体系固态电池的硅碳负极材料研发工作,目前正在推进中试试验,并适时开展客户送样工作。鹿山新材透露,该公司研发的硅碳负极材料,主要用于半固态/全固态电池,能够有效提升电池的寿命以及续航,目前已经在知名企业实现批量供货。

  “硅碳负极,是未来固态电池主流的负极应用方案,是公司重点布局和打造的产品之一。”道氏技术表示,该公司气相硅碳负极目前有多款产品,其中有几款产品的技术具有独创性,首效与粒度集中度等性能指标、产品的一致性均优于竞品,已实现批量销售。

  尚太科技也表示,该公司研发出的硅碳负极材料,目前采用气相沉积法路线,在保障其硅基材料容量优势的同时,在首次库伦效率、循环寿命、倍率等电化学性能上,均有不俗表现,目前已同多个下游客户进行技术交流、样品沟通等前期工作。

  高性能、高安全性,是固态电池的核心性能优势。业内机构认为,固态电池采用的固态电解质,能兼容更高比容量的超高镍和硅基等材料,率先布局固态电池及相关产业链的厂商,有望受益于产业化进程加快。

  2025年11月,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、电池中国网联合主办的“第十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(CBIS2025)”【点击查看会议介绍】,将在中国?上海召开,会议以“全球供应链‘区域化’新时代”为主题。

  会议将邀请政府主管部门相关领导,多国驻华使领馆/机构官员,国内外院士、业界专家和行业机构代表,及电池产业链企业主要负责人,共商构建全球电池供应链、价值链新体系产业发展大计。其中,在先进电池创新发展论坛上,与会嘉宾将就固态电池等全新技术及应用进行深度研讨交流。敬请关注!

稿件来源: 电池中国网
相关阅读:
发布
验证码: